蛋鸡舍的秋季温度管理
发布时间:2017-11-15 来源:鸡病专业网
蛋鸡舍的秋季温度管理
按照鸡的生理特点,是怕热不怕冷耐低温不耐高温,进入秋季以后,会呈现自然换羽过程,羽毛渐丰,所以蛋鸡舍秋季温度的管理大多以自然温为过渡,保温的要求不大,通风仍是主要的。可问题是,这时的环境温度是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晴热干燥和阴雨连绵时的阴湿交替出现,特别是秋分以后,入夜寒露加重,而深秋季节又是疫病逐渐高发的季节,蛋鸡舍的温度管理是个难题,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开放式和半开放式蛋鸡舍温度的管理是个难题。
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鸡舍的通风窗大多是砖垛垒砌的墙孔结构,夏季全敞开,利用空气自然对流通风,辅以屋顶天窗、排风扇排除污湿燥热、进风扇直吹鸡舍过道的方式来解决通风降温的问题。天气逐渐转凉以后,进风扇首先就停用了,排风扇也用的少了以致不用。这时,为了保温,养殖户先从地窗开始逐渐封堵,再逐渐往上推移用塑料布部分封中层窗和上窗,再往后就是对天窗的昼开夜闭。
入秋以后,外部环境转凉,可中午前后一段仍会比较热,这时鸡舍里尤其是中间部分会有积热存在,停用了风机,会使得这积热难以散开,而傍晚至入夜后的风寒,又使得鸡群机体要大幅调整来适应;有许多简易鸡舍是一个整架、两个半架的鸡笼设置,两半架是贴墙安装,鸡群是头朝里尾朝墙孔风窗的。入夜以后这部分鸡群首当其冲的先受到风寒侵袭,出现腹泻拉稀,接踵而来的就是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所致的病毒病、细菌病。而为了保温此时用塑料布封堵通风窗口过严又使得鸡舍通风不良,也同样不利——因为此时还不到寒冷季节,舍内外温差不那么大,不会“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捂得过严会是造成积热和氨气过重,易诱发呼吸道病。
再有就是,一段时间燥热以后,阴雨连绵又导致潮湿,此时段的潮湿不同于夏季的高温高湿,这是低温高湿,最易诱发一些于此有关的鸡病发生。如,鸡毒霉形体可长期存留于鸡的体内而不发病,当气温、通风有大的变化时,特别是低温高湿环境中通风不良,这种致病源就会大量繁殖引起发病。又如禽霍乱,其致病源也是在环境中大量存在的,病愈后的康复鸡和无病史鸡均是带菌群体,遇到气温聚变、阴雨连绵、鸡舍低温潮湿都会诱发本病。在深秋季节最易发生。而且此病又在开产后更是高发期。
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忽冷忽热,忽干忽湿,鸡群不易适应,往往是与温度湿度有关的疾病年复一年的频发,也可以说是呼吸道病与肠道病交替不断,人们总是感到对这一时段的鸡舍温度把控不好,人们求助于疫苗、药物来防治,防不胜防。苦不堪言。那么,在这个季节里,就开放式半开放式鸡舍的温度管理而言有没有改进的余地呢?老王以为是有的,只是要多操心,稍麻烦些。
例如,地窗的封堵。人们习惯于先堵北面、西面的,一律堵。事实上,由于湿热空气往上走,地窗进风是鲜凉的空气逐渐抬升混合,所以,单堵一面地窗不利于空气的对流,会形成鸡舍一侧比另一侧气流与鲜凉气体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微小但却使得鸡舍里气流速度和新鲜度的差异逐渐加大,导致一部分鸡群受冷热不均,体感温度也就不一样。封堵地窗时,一开始北面、西面应该间隔封堵,留有空隙,当南面、东面也需要封堵时,可以适当保留少数对流孔,南多北少错落保留。当气温更低时,比如华北平原地区霜降以后就应全部封堵地窗了。
简易鸡舍的中层、上层窗的封堵,不要用塑料布一次钉严,应先中层后上层,可以用秫秸杆捲塑料布做成向上开口的风斗型来遮挡风寒又保持通风。开口以据墙体30~50公分为宜斜撑30度即可。也可以做成向下或向两侧开口的雨搭型窗扇,安装简易的手摇滑轮铰链,每天按时开关一定的角度,保证不让冷风直接吹打鸡群。
不是大风降温天气,天窗最好不关,其开口上可以设置防雨棚罩,以阻挡湿冷气体落入。
为防积热,鸡舍的两端或两侧墙应在屋檐下位置安装小型排风扇,在必要时开启排污排湿。不要总以为天气越来越凉就要不断捂严鸡舍以保温,要明了,鸡群是在由高温高湿的夏季向逐渐低温高湿——低温低湿的环境过渡,“春捂秋冻”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鸡群。让鸡群在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状态下,不受冷风直吹,逐步适应日渐降低的气温,总比闷捂污浊或冷热不均要更有利于健康。
有的半开放式鸡舍是以拉扇玻璃窗或百叶窗来采光通风的,这比较好操作,只是要及时关注调整开启角度,屋外窗上沿最好设置雨搭,可以起阻挡大股贼风灌入的作用。
鸡舍的高度、屋顶结构、材质、南北或东西走向、建筑地势、通风窗面积占墙山的比例也是影响秋季温度管理的不同因素。一般的说,鸡舍低矮,平顶、厚实、位处低洼或平整地势比较容易保温但极易造成通风不良、冷热不均。鸡舍高,斜坡顶、材质单薄、位处高坡不易保温但通风比较容易做好。从阻挡冷风直吹的角度说,南北走向的鸡舍重点在北侧墙,东西走向的鸡舍重点在西侧墙。
总之,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设施,通风和保温,通风和降温始终是需要不断调节的管理细节,这里,针对环境气候的变化,调整鸡舍内部小环境的舒适度是要靠人的责任心和经验来关注、保持和改进提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供一劳永逸的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