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揭开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真实面纱
发布时间:2014-08-26 来源:互联网
一、规模化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情况
(一) 猪流行性腹泻世界的流行情况
1.全球的流行情况
1982~2010年,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士、保加利亚、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均有报道。在欧洲,猪流行性腹泻常发生于6~15周龄以上的猪群。上世纪90年代以来,猪流行性腹泻在欧洲的流行显著减少。
2.亚洲的流行情况
在亚洲猪流行性腹泻呈暴发流行,临床上类似于急性猪传染性胃肠炎。
1993年9月~1994年6月日本暴发哺乳仔猪死亡率在30%~100%。
1996年冬,日本108个哺乳、育肥场暴发猪流行性腹泻,死亡率达70%。
1992年1月~1993年12月韩国56.3%的病毒性腹泻为猪流行性腹泻,10日龄仔猪在90%的暴发中受影响。
1997年8月~1999年7月,韩国50.4%的病毒性腹泻为猪流行性腹泻。
上述两个地区的猪流行性腹泻呈地方性流行。
3.中国的流行情况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猪流行性腹泻发生,一直以来,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呈地方性和季节性流行,并造成断奶前后的仔猪感染发生腹泻,死亡率并不高。市场上,有多个厂家的灭活苗和弱毒苗供选择,但免疫效果一直不理想。
(二)中国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最新流行特点
主要感染哺乳仔猪,2~10日龄仔猪感染率高;10日龄内仔猪感染后,出现腹泻2~4天后,大量死亡,死亡率在50%~100%;在产房内呈跳跃式传播;头胎和低胎龄母猪的仔猪发病率相对较高;在部分猪场呈时间上的间歇性发病;在部分猪场,病料返饲后(1∶10),效果不理想。
(三)猪流行性腹泻临床表现
所有日龄猪均可发生,其中10日龄以内的小猪,常常在持续腹泻3~4天后,脱水死亡(100%)。日龄较大的猪,发病后1周内,可自然康复,死亡率低,但导致动物体重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猪群免疫力下降、人工和药费成本增加,僵猪比例增加,严重时可导致哺乳母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泌乳减少。病变区域局限于小肠,其内充满黄色液体并膨胀、小肠上皮细胞脱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比,猪流行性腹泻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对于肥猪的致病力更强。猪传染性胃肠炎则对哺乳仔猪的致病力更强。
(四)病理解剖
病变区域局限于小肠,其内充满黄色液体并膨胀,3周龄。
二、规模化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机制(诸说)
(一)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说
1.官方观点:多个地区发生和流行仔猪腹泻性疾病,主要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其次是传染性胃肠炎,也还有猪轮状病毒病、kobu病毒病等,部分养殖场还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继发感染。目前,疫情已趋于稳定。
仔猪腹泻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出生后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一些地方养猪场几乎整窝发病,呈水样腹泻,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不死的仔猪成为弱仔或僵猪,日龄较大的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对较低一些。
通过对病毒的分析,与先前的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疫病临床病例相比,这次流行毒株主要引起哺乳仔猪的严重疾病,对妊娠母猪和其他生长阶段的猪没有明显影响,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和致病特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冯力研究院的实验室检测结果:2010年以来,从黑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省份收集的105份病料检测中显示: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阳性检出率 65.7%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检出率 27.6%
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25.7%
Kobuvirus阳性检出率为6.7%
2.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分析:
猪流行性腹泻亚洲毒株,以感染乳猪、造成严重损失为特征。
2009年以来,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出现大量的母猪扩群(特别是大型牧场),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疫苗使用显著减少。
自2000年左右韩国大流行以来,周边地区均有暴发,我国一直处于地方性流行状态。
中国的野毒与韩国分离株极为相似,而与欧洲疫苗距离较远;猪流行性腹泻在局部地区首先暴发后,未能及时有效控制,逐渐蔓延后,出现大流行。
返饲操作不当。
3.结论
(1)如果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主因,那么发病的猪群一定还有保育猪、中大猪等,但是这些猪群均未发病;如果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主因,那么以往有效的治疗措施(注射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饮用饮水消毒浓度的复合碘液)应该有效,但是事实刚好相反。
(2)如果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是主因,那么上述治疗措施也应有效,可是事与愿违。
综上,难以认定冠状病毒、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是本次腹泻的主因。
(二)新病原学说
有博卡病毒说、kubo病毒说、PTV学说。
1.学说来源:2010年4月至今,韩国、泰国以及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河北和山东等规模化猪场陆陆续续发生严重腹泻。哺乳仔猪多在出生2~3天后先呕吐,然后拉稀,很快死亡;母猪和育肥猪无明显症状;散养户发病率极低;按照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处理,基本无明显效果。剖检症状为胃肠道严重出血。
60份病料送到华中农大病毒室,新病毒(博卡病毒或Kobu病毒)检测结果52份,检出率86.6%,而普通病毒(传胃、流腹或轮状病毒)检测率不足5%。
2.猪Kobu病毒的国外研究得出:Kubo病毒在韩国和其他国家猪场广泛存在,与猪的疾病无必然关系。
3.猪博卡病毒研究证明:Kubo病毒和博卡病毒在正常猪群中的流行率很高,腹泻样品和正常猪粪中的kubo病毒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
2005年人类首次分离到博卡病毒,我国于2006年9月5日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抽吸物中分离到人博卡病毒。人医目前将博卡病毒的致病性趋向定位于伴随病毒的性质。
4.结论
博卡病毒对聚维酮碘是敏感的,猪干扰素与转移因子也应该有一定效果,可是临床应用中却完全无效。
基于上述公开发表的数据,认为上述两种病毒是中国2010年以来腹泻大流行的原发病原,难以成立。
(三)底色病说
1.依据
第一,腹泻病例有肝脏肿大、变性乃至硬化,胆囊萎缩,胆汁减少或缺失,或者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肝源性腹泻参与了发病。
第二,大部分母猪有背部皮肤出血形成的点状黑色带,有红眼、眼露,新生哺乳仔猪有阴唇红肿,保育猪有阴唇红肿,眼结膜充血红肿,红色眼露,背中线皮肤红色充血或有出血带,有体躯对称性皮炎皮疹;中大猪亦有类似表现。说明猪群受到霉菌毒素的危害。
第三,我国饲料被霉菌污染严重,特别是大型猪场非常注重饲料原料的选购,仍难以避免,这些毒素必然会被吸收损伤母体与胎儿。
第四,新生哺乳仔猪腹泻是由于肝脏在物质代谢(消化、吸收、合成、分解、解毒)上广泛而又特别重要的作用,肝脏损伤必然影响到新生哺乳仔猪的生存力,吃奶后,由于缺乏或缺少胆汁,乳脂不能乳化,成为不能消化吸收的溶质潴留在肠道内,肠壁细胞为了维持肠细胞内外以及肠腔内渗透压梯度必然会分泌过多水分导致腹泻。
第五,中药提取物的针剂对肝源性腹泻有效。
第六,中医认为霉菌是阴毒之物,《普济方》指出:“朽木生蕈,腐土生茵,二者皆阴湿之气蒸瘀所生也,既非冲和所产,性必有毒”。而霉菌毒素又是霉菌之产物,故为阴毒之阴毒,可谓阴毒之最。
2.实际生产得出结果
一是采用无霉变饲料,病由饲料所生,当从饲料入手。用玉米脱皮机将玉米先脱皮,其胚芽尖端霉变部分也被削去,以此脱皮玉米喂猪。
二是大型猪场大多使用东北玉米,但仔猪流行性腹泻依然不能幸免。
由此看来该学说同样缺少说服力。
(四)(“100-1=0”)way说
大佛寺矿业公司的文化长廊中有这样一个公式:“100-1=0”,这个公式在数学上绝对是不成立的,但是它应用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却能非常形象地表明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安全管理方面,100-1≠99,而是等于零。因为1%的错误,往往导致100%的失败。
因此,在安全管理上首先要善于去挖掘那个“1”。不仅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寻找和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还要通过发动广大员工共同了解本单位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现代规模化养猪过程中大量疾病的暴发绝对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养猪过程中长期潜在隐患的集中表现。中国未来规模养猪业必须面临的转变,包括密集而高效的工厂化饲养、品种和行为的改变、饲料加工工艺和方式的改变、生产设备和环境的转变、生产系统的改变,以及管理经营心态的改变等。养猪产业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仔猪腹泻的原因及诊断
(一)引起仔猪腹泻最常见原因
分为传染性因素与非传染性因素两种。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性因素如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猪肠道病毒、博卡病毒、圆环病毒Ⅱ型等;细菌性因素如猪大肠杆菌病;原虫如球虫病。
非传染性包括,母猪方面如乳房水肿、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症或少乳,便秘、厌食,营养不平衡、骤然换料,母猪不洁,初生重太轻,霉菌毒素等;仔猪方面如贫血、低血糖,没有吃到初乳,应激,寄养不当,诱食补饲不当;环境方面如温度与湿度、贼风侵入、气候突然变化、卫生消毒等。
(二)猪腹泻综合症诊断
哺乳仔猪鉴别诊断:1~3日龄发生,出现高死亡率,粪便红色为仔猪红痢;发病严重,疗效差,伴有神经症状,发热呕吐,肾点出血或发育不全,脾脏梗死的为仔猪猪瘟;发病严重,疗效差,有神经症状,发热呕吐,肾点出血,肝脏白色坏死点为仔猪伪狂犬;1~10日龄黄痢,10~25日龄白痢为大肠杆菌病;20~25日龄水样酸性腹泻,有呕吐为轮状病毒;7~25日龄奶油样腹泻,有气泡等是孢球虫;断奶后腹泻,有气泡,与潮湿有关可能感染了艾美尔球虫。
断奶仔猪腹泻注意与大肠杆菌病、艾美尔球虫病、仔猪副伤寒相区别。
育肥猪腹泻注意与猪痢疾、增生性肠炎、回肠炎相鉴别。
(三)总结
通过对大量发病案例的总结发现,仔猪发病死亡,背后的原因是哺乳母猪100%缺乳或无乳。
缺乳、无乳的原因各异(营养、饲养管理、环境卫生、饮水、便秘、温度、通风换气、药物的不当使用、病原微生物等单一因素或多因素互作的结果),解决好乳房的问题才是有效控制哺乳仔猪腹泻的关键。
由于仔猪腹泻(下痢)是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症状,往往不是指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它既可能是由单独一种疾病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多种致病因子(这些疾病因往往同时或相继作用)引起,或是其他病过程中伴随的一个症状。因此,要有效解决仔猪腹泻问题,一定要由育种、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制定全方位、系统的健康方案。
四、控制策略
现代规模养猪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免疫营养调控技术,结合“抵抗应激、增强免疫、均衡营养、健康养猪”的现代养猪理念,贯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实践方针,才能给规模养猪生产者提供全面的营养解决方案和系统的健康管理方案,从而有效解决规模养猪过程中的重大疾病困扰。
(一)彻底转变疫病控制的传统观念,减少疫病控制技术上的误区
如疾病控制不是单纯的兽医问题,疫苗不是所有疫病的救世主,疫苗效力的发挥,营养、管理和环境是前提,药物不再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营养全价的饲料才是最好的保健药物。
(二)提高营养水平、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
由于猪群普遍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下降,一旦饲养管理不善,导致应激因素发生,猪群就会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
养猪业已进入一个精细养猪时代,要让猪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长,使用高品质的饲料,保证充足的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应激和疾病的能力。
养猪生产必须做到全进全出,种猪场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即使是商品猪场,至少也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
采用多点饲养方式。
(三)理清思路,摸清猪场疫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
对于目前规模化猪场疫病的复杂局面,首先应理清头绪,依据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结合临床发病情况,并借助于条件好和技术优势明显的科研、院所的诊断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检测,对感染和发病猪群进行确准诊断,从而摸清猪场疫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搞清楚猪场存在的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疫病的种类,这是疫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四)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建立猪场疫病控制的生物安全体系
通过生物安全措施,将疫病拒之于猪场之外,加强养猪生产各个环节的消毒卫生工作,降低和消除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机会。
(五)合理使用疫苗,作好猪场重点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种
如猪瘟、伪狂犬病、猪气喘病、口蹄疫等。
(六)建立合理、完善的药物预防方案
猪场应针对所存在的细菌性疾病种类和发生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药物使用方案。树立保健和预防观念,在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母猪阶段,应选择性地使用药物,以预防猪群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七)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与免疫监测方案
对猪场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猪流感病毒感染情况、猪瘟带毒情况应进行定期监测,以掌握猪场疫病的动态。同时,应对死亡和发病猪只进行准确诊断,及时掌握疫病的发生种类。
种猪场应定期对猪场实施免疫监测,一方面考察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另一方面可为免疫程序的调整提供依据。
疫病监测不能单纯地检测抗体,更应该重视对病原的检测。
(八)开展疫病的净化
种猪场应着眼于建立健康种猪群,开展一些疫病如猪伪狂犬病、猪瘟等疫病的净化。
目前,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条件已具备,一是有基因缺失疫苗,二是有可区分疫苗免疫抗体和野毒感染抗体的鉴别诊断ELISA试剂盒,在感染率和带毒率不高的猪场(<20%),可以采取一次性地淘汰阳性感染猪而将伪狂犬病净化,在感染率高于20%的猪场,可结合使用疫苗和监测,淘汰阳性猪,引入阴性种猪,在2~3年的时间里完全可以将猪伪狂犬病净化。条件较好的猪场,应开展种猪群猪瘟带毒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