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0-12-15 来源:东方918博天堂·研发部
摘要:奶牛酮病是一种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血液中糖含量减少而酮含量增多,在临床上以消化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表现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并伴有神经症状;患病毒牛呼气、尿、奶排出似烂水果气味为特征的疾病。
酮病是泌乳期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其特征是低血糖和高血酮,持续能量负平衡,严重的会导致高血脂而发生脂肪肝,主要发生在产后2周-7周,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胎-6胎次的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也可发在妊娠后期。由于目前规模牛场采用的是自动挤奶装置,牛的产奶量变化情况不易掌握,而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又不高,故而奶牛酮症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但奶牛酮症确实对于奶牛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有条件的牛场应定期对血酮、尿酮水平进行监控,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酮病,减少奶牛场的经济损失。
1、流行情况
据报道,在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更高。印度的奶牛酮病发病率达14.7%,而日本的奶牛酮病发病率高达43.1%。在我国,酮病发生率大于15%,而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2、发病病因
奶牛酮病发病包括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两类。①原发性酮病由营养不足、瘤胃黏膜代谢功能障碍、乳腺合成乳脂功能障碍、肝脏生酮与肝外组织酮体代谢平衡紊乱和内分泌功能障碍所引起。由于日粮配合不平衡,过度饲喂富含蛋白质的饲料,如黄豆、豆饼、豆腐渣等,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供应不足,会诱使本病发生。粗饲料如干草、青饲料和多汁饲料缺乏等,也会诱使本病的发生。另外,饲料品质低劣,饲料单纯或缺乏精饲料,致使母牛得不到必要的营养,糖分不能维持泌乳需要;内分泌功能失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降低等,都可以引起酮病的发生。②继发性酮病是由真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子宫内膜炎以及产后瘫痪等疾病,或日粮急剧改变所引起。
3、发病时期
酮病多发生于营养过剩、舍饲缺乏运动的高产奶牛,尤以3-6胎的高产胎次及产后4-8周的泌乳盛期为甚。也可发生于妊娠后期。
4、酮病的发病病因
奶牛酮病发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4.1奶牛的生理状态相关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母牛分娩后的4-6周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10周。因此,在产犊后l0周内乳牛的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本来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如果母牛泌乳量过高,将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通过研究发现,奶牛每天适合的产奶量为22kg;如果每天产奶34kg,则血液中全部的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这就造成了乳牛血糖过低而引发酮病,所以高产乳牛酮病的发病率较高(刘宗平,2003)。
4.1.1产前过度肥胖
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了奶牛产后采食的恢复,导致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的负平衡,产生大量的酮体。
4.1.2泌乳期
赵海忠等研究表明,亚临床酮病主要集中在产后3个月,并随泌乳月增加而减少,第1个泌乳月发病率最高,达41.82%,依次为26.83%、13.64%,产后第4个月降为7.69%。
4.1.3产奶量
产奶量越高,酮病发生率越高。年平均产奶量达900kg以上的高产牛的发病率最大,达68.18%,但低产奶量(3.0T以下)的奶牛酮病发生率也有升高的趋势。
4.1.4胎次
研究显示,随胎次升高而发病率逐渐降低,一般多发生于第2胎~第5胎的高产奶牛,第6胎以后的奶牛酮病发生率降低。
4.2与营养组分有关
饲料供应不足、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精料(高蛋白质、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过多,粗饲料不足等,均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可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的酮体而发病。
4.3与饲养水平有关
干奶期过肥和缺乏运动在酮病的发生上具有其特殊的意义。过肥的牛比中等膘度牛酮病的发病率要高1-2倍。
4.4与牛的体况的关系
研究发现体况指数(BCI)在3.5以上的奶牛酮病发生率较高(P<0.05)。BCI˃4.0的奶牛易发酮病和脂肪肝,BCI˃3.25和BCI<3.25相比,母牛有较高的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BHBA的血液浓度,BCI平均在3.28±0.08时,NEFA平均151.8μEq/L,BCI平均在3.68±0.11时,NEFA平均388.5μEq/L±71μEq/L,说明体况较好的奶牛更易发生酮病。
5、酮病的发病机制
泌乳奶牛能量需求增大,干物质摄取不足,丙酸来源不足等原因导致能量负平衡。
丙酸的主要作用除了异生成糖外,还参与体内的脂肪代谢。当奶牛产奶能量需要超过其食入的能量时,奶牛就开始动用体脂,脂肪首先分解成NEFA。NEFA在肝脏被分解成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更多的能量,但此过程需要丙酸的参与,如果没有足够的丙酸可被利用,过多的乙酸蓄积在肝脏,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BHBA)。
6、诊断
牛奶、血液和尿中BHBA、丙酮的变化临界值常作为诊断奶牛酮病的手段。奶牛血糖含量在500mg/L以下,血酮升高到200mg/L以上及出现临床症状可诊断为临床型奶牛酮病;血酮在100mg/L~200mg/L为亚临床酮病,60mg/L~100mg/L为可疑酮病。血浆中BHBA正常值为小于1.0 mmol/L,当其在1 mmol/L~2.5 mmol/L为亚临床型酮病。奶牛血清中的BHBA在0.9 mmol/L以下为正常,0.9 mmol/L~1.7 mmol/L为轻微酮血症,大于1.7 mmol/L为严重酮血症。尿酮正常为3 mg/L~30 mg/L,在30 mg/L以上为异常,在100 mg/L以上为亚临床症状。
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临床症状、饲养管理情况,日粮配合及产奶量高低进行分析,也可确诊。
7、酮病的防治
在实际生产中应注重营养物质的合理供给,干奶期可适当降低奶牛采食量,在泌乳初期加强饲养,保持合理的体况,可有效控制和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
7.1治疗原则。补充生糖物质,减少酮体生成,加速酮体氧化。
7.2静脉注射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1000毫升,配合VC、VA、VB1、VB12,可迅速解除病症,但需反复使用;在使用高渗糖的同时应补充各种电解质,这样可防止高渗糖进入血液经肾排出时引起的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7.3补充生糖物质。适量补充甘油、丙酸钠、生糖氨基酸等生糖物质,可提高疗效;也可口服白糖、红糖等以提高瘤胃内丙酸的浓度。
7.2静脉注射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1000毫升,配合VC、VA、VB1、VB12,可迅速解除病症,但需反复使用;在使用高渗糖的同时应补充各种电解质,这样可防止高渗糖进入血液经肾排出时引起的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7.3补充生糖物质。适量补充甘油、丙酸钠、生糖氨基酸等生糖物质,可提高疗效;也可口服白糖、红糖等以提高瘤胃内丙酸的浓度。
7.4促进糖异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醋酸可的松等,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糖异生;副作用是影响蛋白质合成,消耗机体的贮备,影响产奶量,慢性病例或体弱牛应慎用。
7.5补钙。静注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溶液200毫升-300毫升,可有利于缓解慢性酮病的神经症状,有效地预防营养不良。
7.5补钙。静注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溶液200毫升-300毫升,可有利于缓解慢性酮病的神经症状,有效地预防营养不良。
国外多采用高能的营养补充剂,帮助维持正常的能源和初生牛的维生素水平,所以一般推荐在初产后给药一次,产犊后6-8小时再次给药。主要提高能量水平,刺激食欲,抑制酮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