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水产品结构,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发布时间:2017-06-19 来源:第一财经
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26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水产品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全世界养殖的每四条(只)鱼(虾)中,有三条(只)以上来自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一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贸易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中国正面临着渔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二五”期间,渔业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产业。农业部在2016年12月31日印发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下称《规划》)强调,“十三五”是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日前,在第五届现代渔业发展论坛上,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称,尽管“十三五”期间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在加大,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但是渔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不但外部环境持续利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深入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新机遇,而且养殖技术的开发与完善开拓了渔业发展的新空间。
“海洋大国”的渔业发展
中国发展渔业生产的历史悠久。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渔业更是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进入渔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值得关注的是,1985年,中央在农产品中率先放开水产品的价格。受益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促进,养鱼的经济效益比大农业中的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好得多。因此,当时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国内、国外资本大量投入,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引入,养鱼饲料工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
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水产资源,降低捕捞强度、减少船网渔具、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捕捞指标从零增长到负增长,采取增殖放流苗种,大力发展海水、淡水养殖、增殖。
这大大地促进了海水、淡水养殖的飞跃发展。从1988年开始,人工海、淡水养殖的产量也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过了天然捕捞的产量。这是中国渔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养殖产量超过天然捕捞产量的历史性大转变。到如今,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实现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两个70%。到2016年,我国水产品产量已经连续26年世界第一,占全球水产品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中央提出建设“海洋大国”的同时,渔业的发展问题也得到高度重视。
2013年7日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此前,2013年2日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海洋渔业发展问题,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于3日8日印发了(国发〔2013〕11号)文件,于6月25日公开发布。这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务院关于海洋渔业发展的第一个综合性政策文件,是建国以来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首次渔业会议。
《规划》提到,“十二五”时期,渔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700万吨,养捕比例由“十一五”末的71:29提高到74:26。全国渔业产值达到11328.7亿元,水产品进出口额达到203.33亿美元,贸易顺差113.51亿美元。
中国渔业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虽然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非常突出,渔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显现。
《规划》提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渔业水域不断减少,渔业发展空间受限。水域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过度捕捞长期存在,涉水工程建设不断增加,主要鱼类产卵场退化,渔业资源日趋衰退,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
此外,水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凸现,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渔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大宗品种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仍有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违规用药依然存在,水环境污染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等。
不过,展望“十三五”,渔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
《规划》显示,渔业定位为国家战略产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为渔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深入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除此以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贸易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三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增殖渔业、休闲渔业两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基础。
在发展空间方面,稻渔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复合生态循环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大网箱养殖、盐碱水养殖等技术开发与完善,开拓了渔业发展新空间。创新驱动方面,“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众创、众筹等新型产业孵化模式层出不穷,为渔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从10.4公斤增长到11.2公斤。在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居民对水产品消费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这与粮食明显不同。
他表示,2015年在中央首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居民消费升级,中国农业发展主要矛盾和任务已经发生转变,由数量不足向质量安全保障性不足转变、由农业由主要保障农产品供给向多重功效转变、由国内农业生产能力由提高向抗御国际市场冲击转变。具体到渔业,其改革的着力点有三个方面,即更加有效地调整水产品供给结构、更加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和水体生态环境、更加有效地促进水产养殖方式转变。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称,其实《规划》在具体的产业目标上,以控制过剩的产能、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布局为目标。比如,水产品总产量在“十三五”末达到6600万吨,但是中国在2015年底,水产品总产量已达到6700万吨,2016年底达到6900万吨,这意味着到2020年,要从6900万吨下降到6600万吨。当然,这个指标不是约束性指标,而是预期性指标。这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提质增效、减量增收”,这就必须在国内捕捞上实现产量的“负增长”,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
张显良称,当前,我国的渔业法规体系仍不健全,渔政执法力量薄弱,“依法治渔”还需强化。今后在强化法制保障方面,重要目标是通过人大正式完成《渔业法》及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