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重拳出击 2017年生猪散养户的最后一年
发布时间:2017-04-13 来源:牧业网
2007年以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猪价波动幅度大,由于环保污染影响,限养禁养政策不断加强,生猪散养户由于资金制约、土地制约、市场制约等,纷纷退出养猪行业,行业洗牌加剧。
近日,农业部发布《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年)》,划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海河流域、松花江、淮河、三峡库区、巢湖、洱海为重点治理区域。这是继2016年11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在2017年底前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小区)之后的又一高压环保政策要求实施。
众所周知,在环保风暴下,猪场拆迁对生猪供应量影响极大。2016年因环保整治而削减的生猪存栏为3600万头,随着2017年底前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最后期限的临近,各地政府将加大治污、拆猪场力度,清退范围也将扩大,将继续影响生猪供给。
在河南安信生物专家王老师看来,在环保政策持续影响下,生猪养殖产业准入门槛和养殖方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仅饲养成本提高就将极大增加我们生猪养殖散户的负担,环保政策加压将加速环保不合格散户的退出。据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表示,新希望六和新建养猪场项目的环保投入占整个项目投入的12-15,包括污水处理设施、有机肥加工、病死猪处理和管网建设等。体现到养猪成本上,环保工程硬件投入和运行费用约占到一头断奶猪完全成本的16左右。上市企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养殖户。俗话说“家有万贯长毛的不算”。畜牧业中小养殖户想要通过贷款扩大规模没有任何门路,活物不能抵押,房屋也不能抵押,导致他们不得不退出市场。
由于环保治理政策加大,在生猪养殖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生猪生产,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随着中小散户被清退的同时,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企业则加速扩张,行业集中度将会大幅度提升。
目前不少大型农牧企业已经开始产业转移,布局投资新的养猪项目。在王老师查看《2016年农牧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回顾》后发现,在按投资额占比排名的前十的省(区、市)中,南北各有5个,但北方的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的投资额占比合计达到59,南方的安徽、湖南、广西、湖北、四川等的投资额占比合计只有27。从区域分布看,养猪业北上态势十分明显。
例如东北,东北地区具备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地里资源优势,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玉米各地区的价差逐步趋于合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较低,产业转移的动力逐步增强。也因为如此,大型企业纷纷在东北以及内蒙古建场布局。
据河南安信生物市场部张经理指出,这种区域转移的趋势与我国现在的生猪养殖规划的四类分区划分基本一致。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四个区域。重点发展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7省(区、市);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贵州为潜力增长区;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南方水网地区作为约束发展区域。
生猪养殖行业巨变、洗牌加剧,而产业转移扩张将弥补禁养拆迁、散户退出的市场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