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业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4-12-11 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
1 概述
2013年我国肉牛业继续推进战略转型,散养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比重逐步扩大,商品牛源持续紧张,母牛繁育架子牛环节效益有所增长,育肥企业购牛成本压力明显加大。区域品牌及企业品牌的培育与推广是各地区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市场在行业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越发显著。全国牛肉产量增速缓慢,牛肉供应偏紧,牛肉价格屡创新高,高档类产品消费在政策因素的影响下有所降温。国家对于牛肉进口政策继续放宽,进口数量激增,但走私牛肉仍然对我国牛业行业构成更大威胁。目前各地区肉牛及相关行业资源亟需有效的整合与对接,品牌连锁化是自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方向。
2 数据分析
2.1 产量及产区变化
2012年我国肉牛存栏总数为6678万头,较2011年增长31.6万头,同比增长0.4%,比2010年减少0.9%(见图1)。
省份
|
名次
|
上一年名次
|
区域划分
|
存栏量
|
比上一年数量增长(万头)
|
(万头)
|
|||||
云南
|
1
|
(1)
|
西南
|
675.1
|
5.2
|
河南
|
2
|
(2)
|
华中
|
602.7
|
-10.2
|
四川
|
3
|
(3)
|
西南
|
477.4
|
-12.6
|
西藏
|
4
|
(4)
|
西南
|
451
|
-10.9
|
吉林
|
5
|
(7)
|
东北
|
401.4
|
6
|
青海
|
6
|
(6)
|
西南
|
396.4
|
-5.3
|
甘肃
|
7
|
(5)
|
西北
|
395.9
|
-7.9
|
内蒙古
|
8
|
(8)
|
华北
|
346.4
|
4.3
|
辽宁
|
9
|
(9)
|
东北
|
327.1
|
-2.2
|
山东
|
10
|
(11)
|
华东
|
319.5
|
9.5
|
数据整理: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2年肉牛存栏数位于前十的省份排名相对稳定,但多个地区出现数量下滑,下滑最明显的三个地区为河南(10.2万头)、西藏(10.9万头)和四川(12.6万头)。山东数量增长最多(9.5万头),历时两年重返前十行列。云南实现存栏数三连增,连续第三年位居榜首。云南肉牛业潜力巨大,蓄势待发,为“南方肉牛”比肩“北方肉牛”和“中原肉牛”提供更多可能。
表2 2012年全国各地区肉牛出栏数前10名排序
省份
|
名次
|
上一年名次
|
区域划分
|
出栏量(万头)
|
比上一年数量增长(万头)
|
河南
|
1
|
(1)
|
华中
|
534.6
|
-10.4
|
山东
|
2
|
(2)
|
华东
|
437.3
|
3.9
|
河北
|
3
|
(3)
|
华北
|
340.3
|
1.3
|
内蒙古
|
4
|
(4)
|
华北
|
316.3
|
9.5
|
吉林
|
5
|
(5)
|
东北
|
296.4
|
2.1
|
辽宁
|
6
|
(6)
|
东北
|
286.9
|
5.1
|
云南
|
7
|
(7)
|
西南
|
279.1
|
5.8
|
黑龙江
|
8
|
(8)
|
东北
|
256
|
4.9
|
四川
|
9
|
(9)
|
西南
|
254
|
1.2
|
新疆
|
10
|
(10)
|
西北
|
222.3
|
18.4
|
数据整理: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
表2显示,2012年肉牛出栏数前十名地区中仅河南省的肉牛出栏数下降,较2011年减少10.4万头,其他省出栏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我国牛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全国排名顺序与2011年一致。
省份
|
名次
|
上一年名次
|
区域划分
|
牛肉产量(万t)
|
比上一年产量增长(万t)
|
河南
|
1
|
(1)
|
华中
|
82
|
-1.6
|
山东
|
2
|
(2)
|
华东
|
66.2
|
0.8
|
河北
|
3
|
(3)
|
华北
|
54.5
|
0.8
|
内蒙古
|
4
|
(4)
|
华北
|
49.7
|
1.5
|
吉林
|
5
|
(5)
|
东北
|
43.4
|
1.6
|
辽宁
|
6
|
(6)
|
东北
|
42
|
1.2
|
黑龙江
|
7
|
(7)
|
东北
|
39.3
|
0.4
|
新疆
|
8
|
(8)
|
西北
|
33.8
|
2.4
|
云南
|
9
|
(9)
|
西南
|
30.7
|
1.2
|
四川
|
10
|
(10)
|
西南
|
28.9
|
0.4
|
数据整理: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
如表3所示,前十名牛肉产区只有河南省产量下降,减少1.6万t。其他省份均略有增加,排名顺序不变。
2.2 进出口情况
2013年我国出口牛肉总计0.6万吨,同比减少166.7%,主要出口地区为亚洲、中东和非洲等,包括吉尔吉斯斯坦、香港、朝鲜、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2.5 消费情况
3 2013年我国肉牛产业特点及分析
3.1 散养户加速退出,适度规模化养殖比重逐步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散养户比重持续下降,年末相比年初约减少1.5个百分点。适度规模化养殖比重逐步扩大,2012年肉牛年出栏头数为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占到26.1%,比2007年提高10%(见图9)。虽然肉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散养户及小规模养牛户仍是目前国内养殖业的主体,肉牛存栏数增长乏力,部分传统优势产区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存栏数下滑,全国性商品牛源紧张的问题依然严峻。
3.3 牛肉生产增长不及消费需求,高端市场消费回落
农业部有关数据显示,2000-2011年全国牛羊肉的人均购买量增长了53.2%,而同期牛羊肉的产量只增长了33.9%,出现了近二十个百分点的缺口,牛肉市场的供给压力可见一斑。2013年,我国牛肉净进口量约28.8万吨,较2012年的5.45万吨增加了4.28倍。净进口量的扩大揭示出两点问题,一是我国牛肉消费量在不断增加;二是在市场主导环境下,我国牛肉自产自足能力在逐渐下降。而近年国内市场流通的走私牛肉数量巨大(推测约100万吨),严重侵害了本土养牛行业的利益,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迫于供给压力的影响,政府对于走私牛肉的打击与监管可谓掣肘难书。高档牛肉市场在厉行节俭的政策环境下消费需求大幅下降,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相关会员企业提供数据估测,2013年我国高档牛肉商品(如A4、A5等级上脑、眼肉、西冷、三角牛腩等部位产品)购买量减少了约50%,暴露出我国高档牛肉市场消费的“泡沫”现象。
3.4 国产牛肉价格高于进口价格
2013年我国进口牛肉的平均价格为4.2美元/kg,按照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为6.1932,进口牛肉价格为26.01元/kg,而我国自产牛肉批发价格高达51.14元/kg,可见进口牛肉的价格优势明显,对国内肉牛企业发展壮大造成不利影响。
3.5 各地肉牛产业发展模式朝着品牌化思路积极探索
品牌是产业文化的载体,是产品价值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开展肉牛品牌建设工作,并基于品牌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肉牛产业模式。目前,我国形成的牛业品牌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区域品牌,指依托本地良种资源,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使其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如地理标志产品。二是企业品牌,指以企业为主体,多以企业名称为品牌名称的品牌,它传达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念及对消费者的态度。
2013年行业中较为典型的案例有:
①高青模式——黑牛启动回型产业链模式
山东省高青县大力培植壮大优质高档肉牛产业,肉牛存栏达到10.3万头,其中山东黑牛存栏量已达到5.5万头,并以山东黑牛产业为龙头,以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和废弃物生物处理资源化为途径,在全县70余万亩耕地上,建立了从标准化粮食种植到健康养殖再到绿色种植的农业系统内部循环,推动了以牛饲料加工、肉牛屠宰精细加工、牛皮加工、牛肉冷链物流、餐饮、黑牛科技研发、牛观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山东黑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了生活、生产、生态有机循环的回型产业链,探索出了具有高青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②呼图壁模式——草畜联营合作社展现集体力量结晶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按照“三权四统一分配”方式,以牧区草场管护使用权、肉牛生产经营权、设施使用权作为资本入股(社),实行统一放牧、统一防疫、统一改良、统一销售,按资(量)固定分红(物),创建草畜联营合作社,实现肉牛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养殖效益,实现了养牛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③秦宝模式——引领自主肉牛品牌模式创新
陕西秦宝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五大黄牛之一秦川牛的基础上培育改良出专门化肉牛新品系秦宝牛,并创造出秦宝肉牛品牌。秦宝牛肉用性能突出,在高档牛肉生产方面优势显著;秦宝牧业在“以龙头企业为牵动,以品种改良为先导,以大户繁育为支撑,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的繁育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建设核心园区、建立服务体系、推广优良品种、运用金融纽带”的肉牛产业模式,在模式的指导下有效带动了秦宝核心产业园所在地和周边区域的肉牛产业发展,使6000余肉牛养殖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④北方肉业——托管养牛,效益规模化
由赤峰阿鲁科尔沁北方肉业有限责任公司创立的孤山子托牛所实现四大突破:一是托牛所通过集中建设基础设施,为社员提供圈舍、成本价供给饲草料,适应国家标准化养殖要求,将一家一户分散的传统肉牛饲养整合,形成典型规模化肉牛饲养模式。二是托牛所全面推行肉牛标准化养殖,饲草料加工、饲喂设施配套完善。牛按品种、性别和月龄设计饲料配方,最大限度提高了肉牛养殖效益。三是托牛所上联公司、下联农牧户,减少了交易环节,凭借规模批量,有效对接了市场。四是托牛所以公司的信誉及资产为社员提供贷款担保,有效地降低了金融行业投放贷款的风险。
⑤澄迈福牛——实施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并举的自主品牌战略
“澄迈福牛”这一标志看似耳目一新,在澄迈县当地却可谓是家喻户晓。不仅因为它作为一个区域品牌,是当地肉牛产业品质的保障;更因为它是对于当地传统养牛业的一次革命。因为“澄迈福牛”,农民不再把养牛当作是可有可无的副业,而是可以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在这里,品牌战略就是商标富农的战略。因为“澄迈福牛”,农民养牛有了归属感和荣耀感,在家乡的土地养家乡的牛,有家乡政策的保护,有主场资源的支持,长期以来摆在农民面前是离乡进城务工还是养牛安居乐业这样的选择题有了新的答案。而“澄迈福牛”区域品牌成功的基础,则是“海岛和牛”这一企业品牌的成长,海岛和牛源自海南海岛和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下属的海岛和牛标准化和牛良种繁育场,是中国最早的一家以正规渠道进口纯种黑毛和牛胚胎,经胚胎移植建立的和牛繁育场。在引进纯种黑毛和牛胚胎的基础上改良创新,成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岛和牛”高档肉牛品牌。“澄迈福牛”正是基于“海岛和牛”的核心技术,并依托本地资源开发而成的具有高利润值的肉牛产品。如今,印有“海岛和牛”标识的基因产品已销往多省,在全国范围直接带动的农户达4230户,间接带动农户9306户。由此可见,自主品牌战略集中体现了产品价值,赢得了市场主动权,引领了行业发展潮流,值得从业者们去思考与借鉴。
3.6 国内行业标杆的社会效益大于市场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地区都在肉牛产业自主品牌培育方面有所建树,成为先进典型,但往往其社会效果远大于市场效益,品牌所赢取到的商业利润十分有限,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各地区肉牛及相关行业资源尚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对接,特别是对于终端市场的开发与驾驭能力不足,很难快捷有效地进入主流商超系统并站稳脚跟,导致了很多优秀自主品牌叫好不叫座,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4 2014年我国肉牛产业前景预测
4.1 肉牛养殖规模化比重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中央财政扶持逐渐向能繁母牛扩群增量方面倾斜,2014年我国规模化母牛养殖比重的扩大将成为肉牛业转型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散养户继续加速退出,适度规模养殖群体的比较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母牛及架子牛市场将保持高位。
4.2 国内养殖业的市场竞争仍面临严峻挑战
国内养殖业在饲养成本不断上涨及国外廉价牛肉产品充斥的双重挤压下,市场竞争已不具优势,预计2014年牛肉进口数量将持续增加,国内养殖业仍面临来自国际贸易上的严峻挑战。
4.3 牛肉价格继续高位运行,高档类产品消费保持低迷
受国内牛源紧张及饲养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全国牛肉价格保持高位并仍将有小幅提升,预计涨幅在6%,国家对于牛肉价格的发展变化暂不会采取干预措施,将继续依赖市场的调控能力,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高档牛肉消费需求在政策的影响下持续保持低迷,并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预计需求量再减少10-20%。
4.4 “放、打”并举限制走私牛肉
2014年1月,青岛市公安机关侦破一起销售巴西走私牛肉案。警方在现场查获未经检验检疫的巴西走私牛肉15吨,涉案资金达1000余万,并由此案获悉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条涉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广东、湖北、天津、广西等多地的销售巴西牛肉的“黑通道”,多为团伙作案。而有关报道也显示出,近年来中越、中缅走私案件明显攀升,案件数量从近5年上升约4倍。显然,不法商贩已经在国内建立起了自己的走私贸易王国,走私牛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国内消费市场当中。面对严峻形势,国家将会采取“放、打”并举的措施来限制走私牛肉,一方面继续放宽牛肉甚至是活牛的合法进口政策,扩大正规渠道贸易数量,另一方面升级走私牛肉的打击力度,扼住类如“走私输出国—香港—越南—内地”的走私咽喉要道,并可能开出更高罚单,加大震慑力量。
5 建议
5.1 加深对规模化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务实化研究
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是目前国内肉牛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但受限于资源紧缺及成本压力,规模化必须确保在一个相对科学适度的前提下。而目前行业内尚缺乏对于规模化肉牛(特别是能繁母牛)养殖经济效益的系统研究,难以给投资者提供理性参考。因此,建议行业科研及管理部门将“对规模化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务实化研究”作为重点课题,系统分析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维持存栏数量和养殖收益成正比的条件有哪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度规模化的“度”应如何界定等,形成参考标准,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产业容载量,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5.2 积极引导产业发展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根据国情判断,未来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将是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基于规模的扩大及数量的增长而产生的经济增长将逐渐被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经济增长所取代。因此,在发展环境友好型、节粮型畜牧业的大政治背景下,提升肉牛产业化素质,倡导技术质量经济效益型的精品肉牛产业应该作为行业的发展方向。如注重品种资源的品牌化与市场化,产品品质的等级差异化,将单产水平的提升作为行业核心竞争力,将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作为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5.3 将肉牛养殖保险纳入到国家政策补贴
当养牛业发展趋于规模化的同时,规模化养殖所潜在的风险也随之加大。疫病及灾祸导致的牛只死亡情况较为常见,给养殖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也是很多企业不敢放开手脚投资扩群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业保险潜在风险很大,且涉及千家万户,承保、理赔均存在很大的难度,虽然很多保险公司都涉及肉牛方面的保险险种,但是业务大多没有开展起来。问题在于,如果保费低,保险公司难以盈利;如果保费高,由于没有中央和省里的补贴,养殖户负担不起。目前,生猪和奶牛保险已经被纳入政策性保险之列,养殖户可以拿到政府超过50%的保费补贴,但肉牛业始终没有涉及。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调查全国30家规模化肉牛企业的结果显示,只有不到20%的企业投保肉牛养殖保险,且都属于企业自发行为。肉牛投保的意义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可以大大降低养殖风险,二是有养牛保险作为依托,企业可以在信贷融资方面获得更大支持,如涉农贷款的优先审批发放,获得优惠的贷款利率及当企业抵押财产不能满足银行要求时,通过投保可以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支持。然而,在规模化养牛的高成本时代,完全市场化行为的投保行为对于企业而言无疑会进一步加重经济负担,挤压效益空间,这也就是企业投保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被调研企业普遍呼吁将肉牛养殖保险纳入到国家政策补贴,通过财政支持完善企业发展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5.4 推广牛肉品牌连锁化经营理念
任何一个牛肉品牌产品都必须通过终端市场进行销售,如果生产企业终端市场工作做不到位,那么销售通道就会脱节,甚至中断,其产品就无法实现良好的销售,也体现不出品牌价值。可见,“终端市场将是未来的决胜地”,谁撑控终端谁就是赢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及市场准入机制,如何甄别及选购优质安全的牛肉产品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性的问题持续困扰着广大消费者及采购商家们。而促使牛肉品牌实现连锁化经营后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具体而言,连锁经营包含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可以把分散的经营主体组织起来,促使牛肉品牌迅速占领终端市场,发挥规模优势;二是连锁经营都要建立统一的配送中心,与牛肉生产基地直接挂钩,节省流通费用减低成本(一般价格能低与同类商店2%到5%的水平上);三是连锁经营易于产生定向消费信任或依赖,加强品牌消费忠诚度;四是与连锁经营企业合作有利于实施食品安全追溯管理手段,消费者在连锁经营平台上购买的商品质量上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证。因此,建议由中国畜牧业协会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享资源,共同推广牛肉品牌连锁化经营理念。
5.5 依托大数据促进牛业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
大数据是指在社会生产生活及管理服务过程中,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采集、传输、汇总而形成的,超过传统数据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速度快、类型多等特点。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牛业产品大多是鲜活产品,准确的预测更为重要。相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汹涌大潮,我国养牛业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各地区发展参差不齐,行业管理者对于牛业在生产、管理、产品流通等方面产生的大量信息和数据没有有效地、系统地、比较完整地采集;对于已有的牛业数据缺乏有效的挖掘和分析,更不能对整个养牛行业发展做出比较科学准确的预测。以至于虽然各地区肉牛及相关行业资源丰富,但由于信息对接不畅,难以在最恰当的时机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因此,建议牛业相关行业协会逐步引入大数据理念,着手于扩大行业信息数据采集量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精细化分类整理,进而实现有效信息资源的储备、加工及平等嫁接,再利用公众平台加强协会与企业,企业之间的互动性,激活企业之间的联络与合作。如借助先进的IT手段及会展平台完成数据积累及粗略分类,再通过后期的服务,利用IT手段对与牛业相关的数据源做行为学分析,收集更加精细深入的数据。增强行业资源协作能力与牛业市场预测判断能力,实时更新牛业生产技术、及时提出牛业生态预警、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有效防治疾病等,真正以牛业信息化助推牛业生产现代化。